28 December 2005

游擊行動尚未收山:政大「上山打游擊」校園塗鴉事件



幾個月前,政大出現了一個名為「上山打游擊」的團體,在校園空間中進行塗鴉行動,於校內引起不少回響,隨著媒體報導、座談會及網路論戰,關於校園空間、學校制度與權力關係間的論辯持續發酵。

上山打游擊是由幾位政大廣告系學生組成的團體,主要帶頭的張姓同學,原是大四應屆畢業生,因為不滿於系上畢業製作的僵化及校風的保守。因此四位同學便聚在一起,想做些有趣的事。一開始大多只是討論,後來才漸漸形成以塗鴉入侵校園空間的策略。

行動開始。政大傳播學院周邊出現了風格似於英國塗鴉藝術家Banksy的模板塗鴉,漸漸的,擴及到運動場、行政大樓以及各學院公共空間。上山打游擊的塗鴉語言富含達達與超現實趣味,更不吝於在圖象上表露批判色彩,其對於跨國資本主義、國家機器乃至於各式威權體制的嘲弄是明確的,但當塗鴉出現在寧靜的校園內,首先挑起的,卻是純粹的震驚。

它為什麼出現?它憑什麼在這裡?在政大貓空行館BBS站grumble版上引起討論,支持者讚賞他們的創意及勇氣,反對者批評他們不尊重他人、破壞校園、違反規定並僅是視覺暴力,有人甚至組成反塗鴉團體,化抱怨為行動,向校方反映並主動清除塗鴉。消息傳開後,一開始是《大學報》《立報》、後來是《聯合報》的大幅報導。校方本來意圖懲處,卻也考量如此恐落入「上山打游擊」所欲對抗的威權形象,兩難之下最後選擇以「學生的創意表現」之名,讓這些塗鴉就地合法,並計畫在校內設置藝術區供學生創作。

「我們並不反對將我們的行動視為一種創意的表現,但卻反對它僅僅被視為一種創意。」上山打游擊表示,他們要的是藉由改變空間來改變學校。在校內老師的推動下,舉辦了三場座談會意圖深化討論,但結果似乎仍未跳脫塗鴉行為合法性的爭辯太遠。

經歷過這些轉折後,上山打游擊也有些妥協,改以噴漆在宣紙上再裱貼於牆面。材質的易於清除,也促使他們將圖案貼在更難清理的地點。10月底,他們策動了一個比較溫和的行動表演:「政大精神保壘包裹計畫」,在網路上引起對於「打游擊」在立場、論述與策略更細緻的討論(註)。12月,他們參與了反奴工大遊行,並在緊接著的反WTO遊行中製作了兩件空間裝置。目前上山打游擊與社運結合的方向是漸趨明確。但即便如此,他們仍強調塗鴉作為一種訊息技藝上的主體性,「塗鴉有它自己的語言。我們也不想將塗鴉簡化為一種社運的宣傳」。

綜觀上山打游擊校園塗鴉事件,更大的意義恐怕不會是美學問題,而將是空間倫理及政治參與的論辯。一如洪世謙於《立報》的評論中強調:問題並不在於校園內討論得沸沸揚揚的「是不是藝術?行為違不違法?」的問題上,而在於它「產生的效果是什麼?是誰受益?」他認為若這種對校園環境的衝撞,最後爭取到的是人們更大地包容性,甚至是師生對空間的重視、對權力關係的反思、對公共事務有更多的發言權、使校園成員有更多的自主權,進而重新意識到校園與人的關係。這個成果便是一種公共財,學生可能因此獲得更大的自主空間。

註:詳見timo的部落格「爵士狗汪汪叫」中〈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文,及張碩尹、shihlun、郭力昕等人對於此文的回應,他們四人同為政大校友。

[相關網站]
上山打游擊
Bbrother
寬衣解帶。脫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