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December 2004

莒光園地種種

之前一直很想寫這個題目。但大概是因為每週四的莒光日,太像是部隊生活裡注定要被玩味(大多是被當成一場荒唐喜劇來嘲弄)的一件事,所以反而不知道寫些什麼好。這件事一開始就很時空倒錯。我至今仍十分不解為何每週莒光園地節目開始時,大家必須跟著電視大聲唱主題曲?看著一群早已遠離變聲期、抽煙喝酒樣樣來的大男孩們,像被催眠般唸唱著「花蕾在春風裡開放,草木在化雨中滋長...」,我總想起自己最後一次跟著電視節目唱主題曲的年紀,是五歲、還是七歲?而那究竟是哪一齣卡通的主題曲?

莒光園地其實就是國防部的政令宣導時間(激進點的講法大概是「國家機器對廣大無知個體的思想控制時間」之類),要求它新奇、有趣─甚或一點點殘酷敗德都好─無疑太過嚴苛。但許多時候,它流露的平靜無聊感,在部隊生活裡倒恰如其份。幾乎所有的兵都利用那一整個難得不用流汗的上午,休養生息。就像英國年輕人嗑了一晚的藥,早晨打開電視傻乎乎地看天線寶寶一樣,心底會洋溢著某種平靜的幸福感。莒光園地越是沉悶無奇,越能撫慰疲憊。屋外陽光大好,景物鮮明,屋內一群人沉浸在映像管穩定的輻射中,身體緩緩進入待機狀態。主持人聲音越來越遠,你心想:「這裡很少人這麼小聲跟你說話了...」



其中最屬枯燥的,就是電視座談會。這類電視座談會像是場極右派陳腔濫調大展演。幾位從國防大學、政戰學校或某些大專院校裡校史館後方庫房挖出來的教授,一副民國七十年代初期的學者形象,坐在鏡頭前乾巴巴地談「軍人的職責與使命」、「三民主義的時代意義」、「中共近期對我之文攻武嚇」乃至於近半年多來不斷挑戰人類聽覺耐力極限的「三項軍購的必要性、正當性、迫切性、及任何想得到的」。特別是後者,大概每個兵做夢都能喊出「能戰才能和」、「備戰而不求戰」、「靠天吃飯會餓死,靠人打仗會失敗」,或那句極繞舌的「畏戰無法止戰,亦無法避戰,唯有備戰,才能止戰與避戰」。你不得不佩服人在淺睡眠的狀態中,潛意識居然能寫入那麼多的陳腔濫調。

或許這引人昏昏欲睡的設計,正是莒光日政治教育的整個配套方案。陳腔濫調從來就不怕自身變得平庸,變得通俗。相反的,通俗就是它恐怖的力量。它要你即便在想像力最是無政府的夢境中,仍牢牢地記得它。它要成為你心底自由意志旁的一個陰影。像是自己偶爾閒來無事哼些曲子,會發覺旋律竟是某首令你耳根發麻的軍歌時,心底升起的恐怖感一般。

想起之前看過的電影《再見列寧》。男主角為了讓昏迷八個多月突然醒來,卻恰好錯過柏林圍牆倒塌、東德解體之歷史性一刻的母親,避免受到太大的衝擊。而構想了一個天才的騙局:男主角找來死黨,在屋內搭了一個小型新聞攝影棚,要朋友戴起假鬍子,梳了個著中規中矩的油頭,假扮播報員,煞有其事地報導那些他們杜撰出的新聞,關於社會主義路線的勝利、工人階級戰勝資本家等等大小事蹟。剪輯拼貼數月以前的新聞影片,塑造出社會主義烏托邦正欣欣向榮的假象。為的只是讓身為忠貞黨工的母親,能延續她的美夢。卻渾然不知,窗外的大樓已然掛起可口可樂的巨幅廣告....

時空倒錯。莒光園地常讓我覺得彷彿就是在《再見列寧》裡那個可憐兮兮的、在牆上黏貼一張畫報就假裝是現場影像的新聞台裡,所製作出來的東西。這並不是因為它的粗疏簡陋,而是因為它的時空倒錯。

螢幕裡的國軍,永遠是歷久彌新的精壯模樣,每張臉都是反共愛國漫畫裡大無畏的英雄。朝氣蓬勃,沒有一絲陰影,即是戰死仍是微笑的。各式飛彈武器,全是性能剽悍,外表光潔如新,讓你那麼願意去相信,當它擊中目標時,爆炸散開的碎片必然以和諧對稱的幾何形四散出去。一如達文西的草圖。

甚至,在中場休息的「虎帳笙歌」,隨蔡依林、許慧欣MV一同播送的觀眾留言:「給遠在北竿的偉:沒有你的日子,只有想念。我會等你回來。」署名「永遠愛你的北鼻」之類,都足以說服你,這是一個永不兵變的烏托邦,每個英勇的戰士背後,都會有個「愛你的北鼻」,發了狂似地等你念你。十年前(我認真算過了,真的是十年前),在成功嶺初穿迷彩服的慘澹回憶中,五分鐘長「虎帳笙歌」,曾是每週最溫暖人心的橋段,猶記第一次播的是張宇《用心良苦》,只見大夥盯著螢幕,邊看邊唱,眼眶內打轉的,全是激動的淚水;來到營區好多天,像在打一場久未上手的爛仗,那是第一次聽到流行音樂。十年後,儘管感覺不再強烈,我仍舊愛極了這短短的五分鐘,動人之處歷久彌新,沒有一絲陰影。

這是每週一次的國軍榮景,某種看似幻麗實則平板的烏托邦。「更堅實、更強大、更穩定、更美好」。但不免有太多太多的兵,在電視面前心滿意足地睡去,腦中渾噩如一桶廚餘,心底直往更懦弱、更敗壞、更無厘頭的真實人生駛去。久了,莒光日便像是總政戰局與昏沈的兵之間的意志對決。

為了多少爭取一些勝算,他們真的很想把一些陳腔濫調做得有趣些,像是找來當紅的青春女星擔綱演出軍法單元劇,多是飾演某位「又搞砸了」的傻兵之超現實女友(因此廣為大夥所髮指),或在一些保防單元劇裡,極盡風騷能事以騙取傻兵手中的機密資訊等等。這類單元劇,在編導上也力求花俏,多採倒敘法展開,傻兵必先得把事給搞砸了,再來好好後悔。搖頭大嘆:「早知如此,當初...」,接著,畫面越來越淡....。印象中,幾乎所有劇裡,總有人會把事情搞砸,總有人要悔不當初,總有人被騙,被玩,被法辦。讓人不禁搖頭:「好好當個兵真的很不容易」。就這樣,搞砸的陰影如影隨形,說這類單元劇應被歸為警世劇,一點都不為過。

有時,莒光園地也會來些藝文節目,最令人頭皮發麻的,莫過於「白雪藝工隊」或「藝宣大隊」的大型歌舞劇。其實,必須承認這些表演真的做得頗用心,從舞台佈景、音樂、舞蹈乃至於大夥最在意的女舞者姿色,都讓人覺得目不暇給。但受困於「戰鬥文藝」的要求,內容還是老毛病:太健康,太說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前一齣以「三項軍購」(沒錯,又來了。三項軍購真是國軍的謬斯)為主題的劇碼,讓人真正見識到「軍購說帖既能入歌,亦能起舞」的恐怖本領,至少,我還想不起來有哪一首歌,可以將「愛國者三型飛彈」或「柴電潛艦」幾個大字,理直氣壯地寫進歌詞裡的?

我後來漸漸了解到,這些彷彿吞了太多維他命、太過健康的戰鬥文藝,其實並不是為我們這群身心狀況趨於丙等以下的兵所設計的;它的存在,是為了那些將一輩子最美好的時光都奉獻在軍旅中的老兵、老長官與老榮民們。戰鬥文藝為他們描繪了一番榮景,延續了一個信仰,告訴他們:這一切真的值得。在這之中,有許多真摯而嚴肅的交流,是習於嘲弄一切事物的我們所不配擁有的。

近半年來,莒光園地真正教人精神大振之處,是每月第一週固定選播的HBO影集《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或許平時真是看厭了歷久彌新的國軍榮景,影集中的101空降師,相反的以他們的徬徨、脆弱與非死即傷,而緊緊揪住了我們的心。雖然大夥常因為在片中看到部份二次大戰的裝備居然國軍還在使用而感到懼怖不已,但好萊塢一手打造的戰爭情境,確實挽救不少我們低落的身心狀況,免於因重度的不仁不義不屌一切而「真正的」視當兵為無物。我逐漸體會到:事實上沒有一個兵願意當真鄙視軍旅生活。嘲弄一切,無疑只為了尋求撒野的可能:證明在這任人擺佈的世界裡,你依舊可以保有一些古怪的姿勢,一些反叛的力道,一些可私下交流的快感。即使,你真的打倒不了什麼。

有時,我很願意把莒光日節目當成藏在電視頻道裡的一個時空暗門。每週一次,開放參觀,裡頭盡是時空滯留於永恆的國軍精壯模樣。但我真切地希望:下次開放時,可以不用再唱主題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