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January 2007

人在廢墟.姚瑞中



自從進了雜誌社以來,我的桌面長期維持在未整理的狀態,前一位同事沒帶走的東西,和我私人的物件,混亂地堆放在一起,幾個生了灰塵的資料夾我已懶得搭理,直到幾個月前,終於下定決心將它們清空,意外挖出一份關於姚瑞中的泛黃文件,裝訂十分手工感,圖片還是用剪貼的。內容是姚瑞中自1994年起的「土地測量」系列及1996年在伊通公園發表的「反攻大陸行動:序篇.入伍篇」作品與簡報資料。封面的展覽廣告裡,姚瑞中身著軍服與F5E戰機合影。距今恰好十年整。

那時姚瑞中剛自空軍退伍,正野心勃勃地開展他新的「歷史測量」系列,「反攻大陸行動:序篇.入伍篇」即是他花一年十個月「學習何謂反共復國?為何要光復大陸國土,解救苦難同胞?」的一份——顯然政治很不正確的——結案報告。但這只是一個龐大的創作計畫的開端,緊接而來的「預言篇」、「行動篇」等,時程已排至1997年香港回歸。那年,姚瑞中亦獲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面目全非」,成為評論家眼中炙手可熱的新生代藝術家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也被視為極少數仍願意翻檢國家、歷史與權力這類大敘事的年輕藝術家,同時也因為態度上的「玩世不恭……將歷史與記憶的重負,消解於當下」(註1),或是「以失重的外殼包裹沉重情感」(註2),而與上個世代的藝術家產生區隔。近幾年來,除了不定期的國際展覽外,早年唸藝術史出身的姚瑞中,更大力跨進策展與藝評書寫領域,幾本關於台灣裝置藝術與行為藝術的專書,已是台灣當代藝術的重要參考文獻……

對於這個在創作上或體制內皆活動力十足的姚瑞中,許多人並不陌生。但這篇文章關注的卻是另一個,在廢屋中無所事事的姚瑞中。



世界在外面

時間拉回至1988年秋天,姚瑞中在大學聯考補習班:

每每在補習班冷氣房中睡得不醒人事差點沒感冒後,就乾脆翹課瞎晃到人煙罕至的廢墟去,沒有特別目的,更沒有任何壞念頭,大概是潛意識怕被人「抓包」,於是只好躲在沒人管的廢墟裡啥事也沒幹,就傻傻地抽著煙,面對破舊廠房與斑駁牆壁,想像著未來遙不可及的藝術大夢……(註3)

兩年後,姚瑞中考進國立藝術學院(今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因為一句「世界在外面等著我們!」的廁所文學之啟發,姚瑞中開始了他騎機車閒晃,找廢墟、混廢墟、並用相機記錄廢墟的日子。1993年「甜蜜蜜」開張,姚瑞中在那裡認識了吳中煒,成為日後一起混廢墟的朋友。大四時,姚瑞中休學跑去當兵,入伍前夕在《雄獅美術》刊登廣告,宣告了他的「反攻大陸行動」創作系列正式展開。

入伍變成藝術行動,退伍後的姚瑞中在1990年代後期台灣藝壇迅速竄紅,大鳴大放之際,那個在廢墟中無所事事的姚瑞中卻未曾消失。他剛退伍那幾年,和吳中煒兩人持續找廢墟、混廢墟,用鏡頭記錄下大量處於台灣都市邊緣或都市之外那些「人造卻無人跡」的場景:廢棄的民宅、工廠、倉庫、碉堡、遊樂園、渡假村,及一些凌亂堆放著半成品的神像製造廠。一開始多少是為了尋找創作材料,但對姚瑞中來說,更重要的其實是尋找的過程:「就像在外面流浪,常不知道這是哪裡,可能走在鄉間小路上看到一座廢墟,就被吸引進去了。過程很偶然,也沒特別選擇什麼。」這種在穿梭與游蕩的狀態,讓姚瑞中成為鄭慧華筆下一位「公路創作者」(註4)。同時,這些場景也在他的創作中也逐漸成為顯眼的母題。2000年「獸身供養」系列中,姚瑞中將他的廢墟攝影裱貼以金箔,呈現他眼中台灣特有的一種「冷現實」,被金箔遮蔽掉空間感的場景,顯得既華麗又荒誕。

2003年,姚瑞中為了將他之前所拍的廢墟攝影集結成書,以半年時間補拍了遺漏的地點,同時於台南原型藝術首次發表。在這本《台灣廢墟迷走》一書的自序中,姚瑞中以某種告別的語氣寫道:

在三十五歲生日前,我把這段陪伴我度過許多光陰、被人遺忘的空間,在漆黑狹小的臨時暗房中放大出來;在這一張張於顯影液中逐漸清晰的黑白影像內,我看見的不是破敗且刻意被人遺忘的過去,而是一個淒美頹廢日子的追憶,我只是藉由暗房放大儀式把它們釋放出來罷了,除了有一種莫名憂愁與親切感外,也同時告別這段張狂流放的年輕歲月。(註5)

但這場在暗房中的告別,事後證明是個提前的宣告。繼《台灣廢墟迷走》後,姚瑞中又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出海到台灣各個離島拍攝廢墟,但不同於早先較無目的性的游蕩,這次的拍攝來得有計畫些,除了烏坵因為有管制未能成行,其餘島嶼幾乎都沒漏掉,這些作品也將在2007年集結出版為《離島廢墟》一書。兩本廢墟之書,在某個層面上涵蓋了姚瑞中從1990年代至今的生活軌跡,同時,也是此次在北美館個展裡「廢墟迷走」系列的主要內容。相信這個展將會是姚瑞中「混廢墟的日子」的真正總結。



在場就是立場


相較於書中大量耙梳場所歷史、藝術場景與個人雜感的書寫,如今在展場中的200張廢墟影像,不做任何拍攝時間地點的註解,僅以工業廢墟、民宅廢墟、戰爭廢墟與偶像等題材,展陳為「以屍骸構築的文明」、「遠離家園」、「西線無戰事」、「神偶遶境」四組脈絡不明的風景群。《靈魂不過是個湛藍的瞬間》位在展場中央,以FRP翻製的腦型排滿一地,另一面牆上的《幽暗微光》則是46幅如細胞形態組成的黑白影像,全是生物標本。從外視到內觀,藝術家手中的無人廢墟及無生命標本,於此卻是對生命意義的探討。

這些攝影裝置採取了集錦式的呈現,所有場景、物件皆是藝術家實地拍攝而成(即便標本影像亦是攝於博物館)。就在我們越來越習慣那些在一個電腦視窗中搜羅、擬仿出所有素材的影像作品,姚瑞中的黑白影像儘管作為一個凝結的瞬間,其實正不斷向後推衍出某個特定時空下的身體行動。

身體行動在姚瑞中的作品裡是令人熟悉的。從「本土佔領行動」(1994)至各個殖民政權登陸地撒尿宣示主權、「反攻大陸行動」(1995-1997)深入「匪區」騰空躍起、「天下為公行動」(1997-2000)走訪各地中國城舉手投降,到「萬里長征行動」再赴內地以隻身倒立扭轉整個場景。姚瑞中像是一直試圖用他的血肉之軀作為測量工具,去踏查他那個世代從小自教科書、政治標語及師長輩口中得知的——大多是被想像出來的——各種存在或不存在的領地。即便政治與歷史的荒謬,讓藝術家的踏查到最後總是令人嗒然若失地成為一趟觀光,但姚瑞中不斷以身體行動去聲言「我在,我在,我在」(註6)的狀態,本質上卻近於林其蔚所謂台灣1990年代前期「透過身體發言的學運反文化」(註7):身體的在場成為一種立場,身體的盲動就是一種強度。

在姚瑞中一些作品中,這種身體性帶進語義的把玩之中。從1996年伊通個展時的《SHITORY》以「狗屎」(SHIT)與「歷史」(HISTORY)自組新字,2004年的「犬儒外史」則行之以完全惡搞式的翻譯手法,把英文直譯為「音文」:ASSHOLE變成「愛濕吼」、CHINESE變成「踹你死」、TAIWANESE是「他玩妳死」。這些缺乏脈絡的語義嫁接,與其說是智性遊戲,不如說是徹底反智的、以身體(特別是下半身)為進路的反射動作。與此等量其觀的,是他的繪畫作品中那些起乩的身體:交媾、自殘、吞食、排泄……



將游蕩的身體重新脈絡化


如今這200張廢墟影像雖無藝術家入鏡,但它們所召喚的那個「找廢墟、混廢墟的姚瑞中」卻依舊鮮明,依舊是穿梭於公路間的「我在,我在,我在」。「廢墟迷走」系列自然是記錄了台灣現代化進程中被遺忘的場景,更重要的,姚瑞中在這些廢墟中的「我在」,同時也讓人看見台灣自解嚴前後始、延續至1990年代前期的某種文化戰略——以可以流動的「邊緣」包圍一個威權式的「中央」。那是散落各地的閒置或替代空間與美術館的關係,城市邊緣廢墟與市中心的關係,一場身體盲動與社會的治理性的關係……。姚瑞中在這些「可流動的邊緣」反覆現身,找到施力點。1997年3月,姚瑞中與賴九岑、劉時棟等人在台北縣三芝鄉的廢棄紡織廠中舉辦「末世漫遊」展,姚瑞中為展覽所寫的文字可能會是最好的說明:

若說抗爭作為一種積極出世的狀態,並期望去改變什麼,那麼自我放逐——或說詩意的漫遊,則以游牧的心態,強調一種無國界,跨領域,超越意識形態對立的可能途徑;它指出一個沒有方向的方向,從下層結構中逆向去除資本化中心霸權的重力掌控,以飄浮的狀態,冷漠旁觀地相互檢視遊移於時空中的魅影。(註8)

如今我們已經很難把這種「詩意的漫遊」無限上綱。這種「詩意的漫遊」總是在一個「缺乏詩意的威權體制」之凝視中,才生產出它的價值。在基進的層次上,「可流動的邊緣」於1990年代台灣其實是一個可以辨認的、反文化的戰略位置,而廢墟這個「人造卻又無人跡」的基地就是它的絕佳隱喻。把這個以廢墟為隱喻的邊緣位置視為歷史產物,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將姚瑞中這十幾年來在廢墟間「迷走、漫遊、自我放逐……」的身體重新脈絡化。據此,我們看見藝術家游蕩的身體藉著定位在反文化的戰略位置上,從而開展出一種政治態度。如果身體在姚瑞中的作品中是一個測量工具,其在邊緣場景中的在場(不管是有無入鏡),卻使身體成為反文化的武器,這無疑是姚瑞中處理國家、歷史與權力的主要技藝,也是我們探尋台灣1990年代以來「藝術家如何回應現實?」這個古老問題時,一個值得參考的切面。

註1:王嘉驥,〈從反聖像到新聖像——後解嚴時期的台灣當代藝術〉,《流變與幻形——當代台灣藝術.穿越九○年代》,世安文教基金會,2001,頁122。 註2:李維菁,〈姚瑞中——創作是心情反芻的發表〉,《藝術家》,294期(1999.11),頁450-457。 註3:姚瑞中,《台灣廢墟迷走》,台北:田園城市,2004,頁7。 註4:鄭慧華,〈在路上……:姚瑞中藝術創作的十年〉,《現代美術》,109期(2003.08),頁40-49。 註5:同註3,頁11。 註6:鄭慧華引Sylvia Plath語。同註4,頁47。 註7:林其蔚認為學運讓青年們突破了學校體制的藩籬,而有了流動串連的可能。這股「透過身體發言的學運反文化」自1990年代初始,至1995年「後工業藝術祭」達到高峰,卻也隨著日後公部門對青年次文化的介入而逐漸沉寂。林其蔚口述、游崴整理,〈知識份子與一群不怕死的混混:林其蔚談龐克與台灣學運反文化〉,《典藏.今藝術》,156期(2005.09),頁94-95。 註8:遙亦,〈末世漫遊〉。藝術家,263期(1997.04),頁524。

§後記 本文是好幾個月前寫的,那時姚瑞中在北美館的個展剛要開展,而本站約莫也就是從那時開始荒廢至今。如今姚瑞中的個展早已結束,但為了拯救近月來這裡荒蕪的景象,請原諒我把它拍拍灰塵拿出來灌水。另,本文比較精簡的版本曾刊載於《典藏.今藝術》,169期(2006.10)及姚瑞中個展畫冊《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