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August 2017

破身影


台灣渥克劇場早期現場(邱威傑提供)
1989年,當水晶唱片發行《抓狂歌》時,我還是小六生。記得某日家父在夜市買了一卷封面很像,但叫做《抓狂歌二》的神祕卡帶。並選在某日全家開車出遊之際用車內音響首次播放。

模糊的記憶裡,那是一首名叫〈French Kiss〉性感異常的曲子。約莫中段起,遙遠的背景開始小聲出現女子呻吟聲,本以為只是個點綴的取樣,後來卻成了主聲線。車內氣氛凝結至冰點。在經過了或許是這輩子最漫長的五分鐘之後,忍無可忍的家母終於在高潮來臨的一刻按掉音響。

過了一段日子之後,我才理解到那只是一卷趕搭話題熱潮的盜版卡帶。等我真的聽到「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已是上了國中以後的事了。

認識上的延遲令人有些困擾。多年之後,我慢慢從不同的論述中理解到《抓狂歌》的時代意義,關於這張專輯是如何緊扣著解嚴前後的台灣社會氛圍、如何石破天驚地為新台語歌運動立下里程碑。但這張專輯,在我的生命經驗裡卻永遠存在著一個盜版的、情色的、家庭倫理劇一般的小敘事。而這一切都跟這張專輯廣被談論的當代性,十分格格不入。你發現自己終究在那個巨大的社會景觀中缺席了。